龍有珠,字頷有,蓮花縣礱西鄉人。龍有珠與朋友交往,都是以謙讓為主,很少和別人發生爭執,也從不在他人面前臧否人物。因此,他的朋友們都稱他有君子之風。居家之時,龍有珠孝敬父母,他很少去做一些讓父母擔心的事情,也不會讓父母勞心勞力。每天早晨和晚上,他都會跟自己的父母請安,父母身體不舒服,他衣不解帶地照顧,并親奉湯藥。因此,龍有珠是當時鄉里孝子的典范。
龍有珠進入學堂讀書后,博學約取,對各種知識都有涉獵。尤為難得的是,龍有珠在邏輯推理方面很有天賦,能夠輕易地解讀出詩文的深層意蘊,還原經典的本來面目。當時很多人非常敬佩龍有珠的才華,跟著他一起學習,“為文能闡發理蘊,學者宗之”。
后龍有珠參加鄉試,高中舉人。經過吏部的考核,龍有珠被授予攸縣縣令一職。攸縣地處湖南株洲,偏僻荒遠,縣內群山環繞,丘陵相嵌,地理環境較為惡劣,經濟民生比較差,百姓生活非常困苦。龍有珠帶領百姓開墾荒地,修建糧倉,以備災年。在審理案件時,龍有珠保持著公平公正的態度,從不偏袒哪一方,也不苛責哪一方,對于他人的請托和賄賂,龍有珠都是拒之門外,《蓮花廳志》稱他“杜絕苞苴,請謁不行”。
《蓮花廳志》記載龍有珠“杜絕苞苴,請謁不行”
在處理公事時,龍有珠崇尚寬簡,主張與民休息,史稱“有南陽仁恕之風”!澳详柸仕 ,指的是漢代南陽郡的兩個賢郡守召信臣和杜詩,這二人在治理南陽時,以民為本,帶領百姓興修水利,開拓土地,大興冶鐵,讓南陽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,當時民間傳唱道“前有召父,后有杜母”,將他們比喻成自己的父母,這二人也成了后世賢良循吏的代名詞。百姓們將龍有珠比喻成召父杜母,可見他們的愛戴之心和感恩之情。
任期滿后,龍有珠辭官歸家。隱于蓮花縣鳧村龍溪邊,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生活。日出之時,龍有珠在山林之中歌吟,上午則背著古琴,在溪邊彈唱,傍晚則帶著一卷經籍,欣賞著日落。龍有珠的晚年生活,充滿了閑情逸致,他不再為功名利祿所擾,也不再為世俗而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