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己正身 清廉傳家
——歐陽修的故事
歐陽修,字永叔,廬陵人。幼年時期的歐陽修就聰慧過人,讀書能夠過目不忘,等到成年之時,更是卓有聲譽。在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正月,晏殊主持禮部考試,歐陽修位列第一。三月,在崇文殿御試中被榮選為甲科進士,并任命為西京推官,歐陽修從此踏上仕途。他是勤政、廉政、愛民如子、廉潔自律的典范。
歐陽修為人正直,不屑與奸佞小人為伍。當時范仲淹因著文指陳時弊而被貶謫,朝中官員上書為他求情,但是左司諫高若訥卻認為應當廢黜。對高若訥此種落井下石的行徑,歐陽修寫信進行譴責,這便是我們熟悉的《與高司諫書》。在信中歐陽修言辭激烈地拆穿高司諫虛偽、諂媚的皮囊,直斥他不知人世間還有羞恥一事。高若訥將這封信呈交給皇帝,以致歐陽修被貶為夷陵縣令,不久又遷任乾德縣令、武城節度判官。范仲淹升任龍圖閣直學士、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后,曾聘請歐陽修為書記官,歐陽修笑而謝絕:“我昔日的舉措豈是為了一己私利?我們雖然同時被斥退,但也不必同時升遷!边^了很久歐陽修才復任為館閣?,以后又改任為集賢校理。
歐陽修畫像
在治國理政的大小事上,仁宗經常參考歐陽修的意見,因當時國家政事許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,一些小人乘機大肆攻訐,歐陽修擔心朝廷改革會受到影響,便向仁宗直言進諫:如果大宋王朝國內都是小人當道,那么國外的蠻夷之敵就會振臂喝彩。此言一出,朝中奸邪之徒嫉恨歐陽修,羅織其親戚罪狀,致使其降職為知制誥、滁州知州。
歐陽修正身律己,處理公務時都是秉公辦理,生怕有一絲不合理的地方,讓好人蒙受了冤屈。歐陽修在貶職夷陵縣令時,處理完政事之暇,便將之前辦公的案卷拿出來翻閱,結果發現其中顛倒黑白、違法之事比比皆是,所以他仰天長嘆道“這么偏遠的小縣尚且如此,全國就可想而知了”。當時有文人求見歐陽修,想請他指點一二,歐陽修認為文章寫得再好也是自身才華的彰顯,而天下的官吏如果都能以廉正奉公約束自己,受益的將是黎民百姓。
歐陽修常以其父歐陽觀去世時只留下一匹絹和六幅七賢圖等“廉潔自律事跡”鞭策自己、教育兒孫。到了晚年,還將七賢圖精心裝裱,傳給自己的四個兒子,并告誡子孫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前輩們的清廉之風。
不僅嚴格要求兒孫,歐陽修對待子侄同樣如此。他在與十三侄歐陽奉職的信中,勸誡道:你自幼喪父,家庭貧寒,曾經吃過不少苦。應該知道這官職得來不易,處理事務時都要想一想,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官職。恪守廉潔,恪守清貧,慎用刑具,保住這官家俸祿就行了。寥寥數語,既體現了歐陽修廉潔自律的高尚品德,也體現出他清廉傳家的良好風范。